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的历史沿革及概况

  一、历史沿革

  (一)机构沿革

  1979年3月31日根据中共郧阳地委宣传部[1979]6号文件,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正式设立基础医学部。此前,生理、生化、解剖、药理、病理(含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生物病原学(含微生物、寄生虫)、数学、物理、政治、体育、化学等14个基础学科组由主管全院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教育科直接领导(见表一)。1979年5月根据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的有关规定,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拟就了基础部是在党委和院长领导下,按照学科性质设置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系部内各项工作的行政机构,并对其职责进行了界定。

  随着基础医学部的成立,建立和健全各个教研室组织成为当务之急, 1979年7月30日,中共武医分院委员会下文成立了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生化、卫生学、政治学、体育、化学、外语(包括语文)、物理、生物计13个教研室。1980年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从病解教研室分立。

  1982年根据武医分院行发13号文件精神,基础医学部内设行政机构增至为17个,包含显微镜室和16个教研室:政治、体育、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卫生学。

  1984年,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基础部又成立了中心实验室和医用化学、德育等教研室,使基础医学部所辖科室增加到18个。

  1986年3月,德育教研室与基础医学部分离,隶属学生工作办公室。1989年,德育教研室更名为“思想品德课教研室”,简称“思品教研室”,重归基础医学部管理。

  1987年11月基础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法医学教研室成立。 1992年计算机中心成立,成立之时直属学院领导,1996年与基础部计算机学科合并,划归基础医学部管理。到1992年基础医学部内设机构为19个教研室,1个显微镜室。1996年 ,基础医学部设立生物力学、临床免疫、营养与食品、寄生虫免疫、肺循环等5个研究室。

  1997年 12月29日,根据鄂教高[1995]076号,鄂教高[1996]009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院实验教学工作,基础部在各教研室内设立了16个教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含麻醉解剖)学实验室、病理解剖学实验室、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寄生虫学实验室、微生物(含免疫)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学实验室、生理(含麻醉生理)学实验室、药理(含麻醉药理)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物理(含麻醉物理)学实验室、医用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学实验室、英语语音实验室、体育学训练室。

  1997年,学院成立社会科学课部,德育教研室和马列教研室从基础医学部分离出去,同时基础医学部又增设了计算机和专业外语2个教研室。此时基础医学部属下17个教研室,16个实验室,1个显微镜室。

  1999年郧阳地区卫校撤消,原卫校基础学科86名教师整体并入基础医学部。同年4月,增设免疫学教研室,撤消医用化学教研室,成立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教研室。

  2000年1月,原麻醉生理学、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教研组撤消,成立相应的教研室。

  2000年8月,根据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形势,本着“理顺关系,明确责任,资源共享,精干高效”的原则,基础医学部撤消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研室,设立外语课部,撤消体育学教研室设立体育课部,撤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教研室设立医用化学教研室,撤消原基础部各教研室所属实验室成立了机能学等10个综合实验室。至此,基础部有行政办公室1个,教研室19个,综合实验室10个。

  2003年3月,机能学实验室(生理、药理、病生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形态学实验室(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病原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生物化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一次性通过了省厅专家组的评估,成为基础课教学条件合格实验室。

  2003年9月,解剖与法医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也正式从原教研室分离独立运行。

  随着学院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2004年1月,学院撤消基础医学部,设立基础医学院,原基础医学部公共学科群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心理学3个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和体育课部、外语课部及相应实验室从基础医学部分离至公共管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以学科群为基础设立机能学、形态学、病原学、生物分子学和预防医学等5个学部和1 个行政办公室、1 个教学办公室,原基础医学部各教研室和综合实验室根据学科性质划属各学部管理。

  (二)组织人事沿革

  1979年3月基础医学部设立,项仕孝同志兼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吴文彬同志任副主任。

  1980年4月基础医学部党支部委员会建立,任世兰同志任书记,王明江同志任副书记并组成了5人支委会,1982年调整为2个支部。

  1983年3月基础医学部党总支建立,杨华鹏同志任书记,下辖2个支部。

  1984年7月,根据武医郧阳分院院发(1984)7号文件,何盛耕同志任基础医学部主任,杨华鹏同志任副主任。

  1987年3月,杨华鹏同志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副书记,顾锡坤同志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吕承云同志任副主任。1989年2月,杨华鹏同志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

  1992年1月,黄铁柱同志任基础医学部主任,许景云任副主任,况成云同志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副书记。同年5月,基础医学部党总支所属支部调整为4个。1994年4月建立基础医学部学生党支部。

  1997年2月,李天宪同志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魏文芳同志任副书记。魏文芳、吴绍光任基础医学部副主任。1999年9月,魏文芳同志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同年6月,根据院组发(1999)5号文件的通知,撤消原基础医学部所属支部,新设立了10个基层党支部。

  2000年,学院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月,魏文芳同志聘为基础医学部主任, 周国宏、卢方安同志为基础医学部副主任。学院机构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到位后,基础医学部总支以学科群为基础,对所属支部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10个支部调整为9个支部。

  2004年1月,学院推行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基础医学院,杨江林同志任党总支书记、院长,黄蕾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卢方安、李文春同志任副院长。

  基础医学院(部)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要

  1979年 基础部成立并设置了人体解剖学等12个教研室

  1984年 基础部增设社科类教研室

  1997年 社科类教研室从基础部分离,学院成立社科部

  1999年 原十堰市卫校86名基础教师整体并入基础部

  2000年 基础各综合实验室成立,实验室全部实行院、部两级管理体制

  2004年 成立基础医学院

  二、教学工作

  (一) 概况

  1979年基础医学部成立,当时学院仅有五年制医疗系,基础医学部承担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政治、体育、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卫生学共17门。

  1980年起,病理学分设为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

  1987年增开医学心理学、法医学两门课程。1991年增开计算机、思想品德。1999年免疫学从微生物学中分离单独开设。

  随着我校第二个专业系--麻醉系的成立(1989年),基础医学部增开了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物理学等课程。随后,我校又相继成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口腔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也陆续开出。

  2004年2月,基础医学院成立。原基础医学部所属的数理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外语课部、体育课部、计算机中心等科室分至公共管理学院管辖,相应课程即由公共管理学院承担。此时基础医学院承担学校各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口腔医学、检验学、公共事业管理等)的本、专科医学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的教学,主要有: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预防医学等。

  (二)承担教学任务

  基础医学院承担学校普教、成教、药护(国际)学院的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麻醉学(五年制本科)、护理学(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药学(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四年制本科)、公共事业管理(含医疗保险、卫生法学两个方向,四年制本科)等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任务,现开出必修、选修课程50门,课程教学年时数达50032学时(其中普教34763学时,成教7619学时,独立学院7650学时)。

  (三)师资队伍

  1979年基础医学部成立时拥有教授 1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11 人。各学科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是:

  解剖学教研室:项士孝(教授) 微生物学教研室:徐标秀(副教授)

  组胚学教研室:周容娟 生物化学教研室:肖 瑛

  生理学教研室:孙鹏飞 病理学教研室:毕可容、王锦荣

  药理学教研室:赵国举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张林雪、何盛耕

  寄生虫学教研室:单亚丽 化学教研室:周军平

  卫生学教研室:顾锡坤

  经过40年的发展,基础医学院现拥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9人,讲师38人,助教21人,各类教学辅助人员33人,行政管理人员4人。

  (四)教学场所及设备

  1979年基础部成立时教学办公面积只有2307M2,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础医学院现拥有三栋教学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5293M2(1号楼3819 M2,机能楼5854 M2,形态楼5620 M2)。

  基础医学部成立之初,几乎没有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到1986年具有教学仪器设备35万,1996年教评时250万。现拥有教学设备2673台件,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1442台件,总价值1971.51万元人民币,近10年仪器设备更新率为98.75% 。

  (五)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的改革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过去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目前所有学科的理论教学均实现了有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格局,教学效果大大提高。2003年基础医学部率先在全院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一年来共有10余名教师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教学效果得到了专家学生的充分肯定。

  由于我院存在着普教、成教、独立学院的多层次多专业教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材差异较大,本着厚实基础、前期趋同、后期分化、高位嫁接的课程设置原则,构建了两个教学平台,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重新审定、合理调整了各专业的总学时和课程学时。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改革

  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压缩纯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000年,将相近学科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经过积极建设和改革,2003年3月,机能学实验室(生理、药理、病生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形态学实验室(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病原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生物化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融合重组建立)一次性通过了省厅专家组的合格实验室评估。2003年9月,解剖与法医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也正式从原教研室分开进行独立运行。各实验室围绕教学目标,均自编有实验教材,其中,《机能实验学》已院内出版三版,得到了国内很多院校专家的肯定,现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申报的“湖北省生物(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顺利通过,现正在建设之中。

  三、科研工作

  (一)概况

  基础医学院和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基础医学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和优惠政策。各学科为科技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很高。通过积极申报课题,大大提升了科学研究水平,使我院在一些领域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其中医用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在国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二)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

  1.积极申报课题、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每年我院都认真组织申报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及十堰市科技局科研项目,近几年又狠抓了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根据各级课题项目指南的要求,通过召开我院课题申报人动员会、邀请专家作课题申报的相关讲座等,介绍有关学科前沿发展情况,从学科交叉点寻找突破口,为课题申报提供了新思路。课题申报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专家组的作用,聘请专家指导填写申报书,对申报书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组织课题申报人进行答辩及专家评审,择优上报,使课题中标率不断提高。

  1982年到2011年,共获资助科研课题632项,总经费1150.3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6项,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及市科技局科研项目。

  2.加强对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为了掌握全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保证科研课题计划顺利进行,每年协助科技处认真组织开展年度科研课题检查,重点检查课题计划完成情况和档案管理、经费使用情况。从检查结果来看,能按科研计划或基本按计划进行的课题占90%以上。通过检查等一系列督促措施,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多出科研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铁柱教授主持的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人与猪升主动脉、肺动脉干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李文春副教授的“脐带静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等研究,通过鉴定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科研成果

  为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加科研工作,调动各学科及个人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基础医学院制定了《关于资助教师成果鉴定的暂行办法》,对评审通过的项目进行经费资助,使基础医学院的鉴定成果明显增多。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共25项,2004年多达8项,其中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2项、国内领先14项、国内先进8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奖励6项,厅级奖励2项,市级奖励5项。在各级刊物、各类学术会议发表、交流科研论文1784篇,其中在国际级刊物上发表63篇,国家级刊物发表1684篇,省市级刊物发表495篇,在各级学术会议上交流604篇。

  四、人才培养

  院领导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国内、国外培养与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形式,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师继续学习深造。现已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梯队。现有教职工130人,专职教师95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教学辅助人员28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39人,有博士学位者25人,有硕士学位者52人。1982年以来共派出各类学习人员1220人次,其中国外10人次。

  五、学科建设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基础医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人体解剖学),省级优质课程3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为了搞好课程建设工作,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改善主干课程的教学条件,促使重点课程上质量、上水平,我院将有计划地将主要课程逐步建成精品课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和加快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及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5年内,力争将省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将省级优质课程生理学和/或药理学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二)硕士点建设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预备人才的主渠道。基础医学院坚持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自1995年以来,我院与武汉大学建立联合硕士培养点5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硕士生导师7名;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立联合硕士培养点3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生导师3名。现有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个。

  (三)重点学科

  2001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成为省属高校重点学科。经过近几年学校的重点建设,该学科在学术梯队、教学、科研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学科建设成效比较显著。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助教7人。教师队伍中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人。1998年开始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已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获硕士学位9人。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在医用生物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势与特色领域。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6项,其中省教育厅重大项目3项,获得资助资金245万元。2001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01篇;完成成果鉴定8项,均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主编和参编教材18部,其中全国高校规划教材8部。